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以先进典型为镜立愚公移山之志

来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8 1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斯人已逝,芳香仍在。李保国教授生前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时代先锋”“燕赵楷模”。走后留下的是山区开发技术、果木培育知识,是艰苦奋斗品质、心系百姓情怀。他用实际行动抒写了“太行新愚公”精神。而我们应好好照一照李保国这面镜子,在潜心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中激发斗志、砥砺前行。

学习他“把我变成农民”的艰苦朴素情怀。当人们都争着向城市靠拢时,李保国却放弃城市安逸的工作、优越的生活,带着一家老小一头扎进大山,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山区热土,把荒山变成绿山,把穷村变成富村,把荒岗野岭变成生产基地。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粗糙的双手,就是这个比农民还农民的人,在荒脊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学习他“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的无私奉献精神。30余年,李保国走遍了河北省山区,用群众语言、群众方式,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导,一对一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播科学技术,奉献毕生所学。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由此鼓了起来。

学习他“干事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的实干担当作风。前南峪村土层薄、不涵水,李保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方法,使得“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村庄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在内丘岗底村,李保国白天钻果园查看,晚上上山测虫情,夜间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别人干不成的事我干成了,别人种不活的树我种活了,别人干不赚钱我赚钱了,我一手指导的模式在河北遍地开花了,这是我的一种精神享受——我干成了这件事!”正是这种不怕苦、不畏难、不松懈的干劲、拼劲、韧劲,才使山区旧貌换新颜,才令百姓满面展笑容。

学习他“愿做太行一棵树”的敬业专一品质。从34年前毕业留校后一头扎进太行山,李保国就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手机中将近900个电话号码中农民的至少占了1/3。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带动了我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他像太行山一样坚毅,专心致志,创新实干,为荒山披绿穷岭生金孜孜不倦,体现的正是对事业、对工作的安专迷精神。

李保国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百姓真心实意的尊敬。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5个部分中4个部分有他的身影,正月到村里家家户户都争着请他到家里吃饭,参加学术会议遇交通堵塞时不知名的村民把自家院墙推倒让他的车通过……党员的本色渗透在生活点滴中,而百姓的认可和牵挂是对李保国最高的褒奖。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lnykjxyxb.cn/qikandaodu/2021/0328/668.html



上一篇:灾后重建爱心浓
下一篇:机器翻译辅助农业科技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探讨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